|
国产剧永远到不了的深度,英剧真的有在关注社会问题。除了男主长的真不丑,找了个帅哥来演,缺乏说服力。很多人感觉只看了第一集就来评论,第一集把办案流程拍的特别细,很多人觉得无聊,其实对我来说,我确实不知道真实的办案流程是怎样的,一般的剧都草草带过,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办案流程。英剧的普遍特点就是视角很冷峻,而且这部剧聚焦的点就是平时的剧被忽略的部分。比如普通家庭第一次遇到孩子被捕时的手足无措,详细的办案流程,尤其第三集,是本剧的高潮,对当下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挖掘的非常深,角度切入犀利,全程没离开那个小房子,但台词相当之精彩,编剧功底深厚。未形成完整三观的青少年,是脆弱又危险的存在,本剧发人深省。 |
|
第三集真的超级超级精彩,应该是我近几年看过的的作品里将线上线下的对超雄主义(Hyper-Masculinity)的追捧和厌女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讲得最出色的一集。看完整个人毛骨悚然。一镜到底是个不错的噱头,同时也感激有强大的剧本支撑。 |
|
8.8,社交媒体碎片化信息茧房时代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懂,在无限放大的仇恨和分裂中寻找认同,用尚未健全的心智认知来贴标签下定义;他爸以为他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最安全,殊不知他的窗口装得下整个世界。这个议题独一份,更不用提炫技的长镜头调度,短评里那些快进半集就甩手2分的速食家,建议你们回去看短视频吧,至少别来这误导人。e1抓捕和讯问 e2混乱学校 e3心理评测 e4原生家庭 |
|
原来真的有人一直在拍新的东西 |
|
Toxic masculinity is well masked vulnerabilities, but kids don’t deserve to suffer from those things. This is exactly why I, as a female, refuse to have children in this age. We as individuals, have so little power to interfere with the operations of our society,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 are too much to bear. Just not fair |
|
儿子的应激发火和马上冷静道歉,很遗憾地和爸爸如出一辙。 |
|
- 我们怎么生出这样乖的女儿?
- 和我们生出杰米一样。 |
|
给低分说无聊的我真的不理解!!你仔细去品这个台词这个用词这个对话啊!!!啊啊啊啊啊啊! |
|
第三集确实能进年度单集排名了。英国怎么这么多能演的青少年演员?13 岁的瘦弱男孩,把一个三十多岁沉稳细腻能当他妈的女医生吼哭,而且毫不出戏,一小时一镜到底。英美中学生社媒的复杂表情符号系统以前只隐约听说过,但不知道他们对 incel 的理解,比我们成年人毫不逊色。希望男女都能重视这个问题,在自己生活里面,性别对立不要放任,要想点办法。男性愤怒将来只会愈演愈烈的,最好的非暴力结果是当右翼或者民粹播主割韭菜;次一档,可能也就是我这种人踮一踮能够到的,子弹上刻字,若士必怒,当街三枪,流血五步,天下震动;再不行,就是这孩子了,聪明,也知道对错,但小小年纪,就懂得暴力的欢愉必须有暴力的结尾。 |
|
心已碎,哭得不能自已,看着这剧很伤心,就好像街上的孩子就是Jamie,就是Katie,如果我有孩子,该怎么保护? 这个世界真的… Every episode is filled with tension in one long shot, 当他说“could I have another hot chocolate? You don’t have to”,他真的就是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知道这个世界对他做了什么 |
|
不知道为什么要拍一镜到底 感觉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一镜到底 会让人感觉无聊 |
|
虽然在讲有害男子气质,但拍的非常有nuance,不是单线条非黑即白的叙事视角。 有正义的alpha male男警官却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儿子对话,有朴素价值观知道要努力工作努力养家绝不重蹈家暴爸爸覆辙的小男孩爸爸,但也是因为无法逃脱从小被告知的男人气这个概念,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儿子。当然还有13岁不喜欢运动看起来还没到发育期的瘦弱的凶手男孩困在andrew tate塑造的有毒世界里而毁了自己也毁了另一个人的生命。 如何普及有毒男子气概这个概念,不但是救女性,也是救男性。当然最坏的还是为了profit毫无未成年保护措施的tech寡头和毫无良知底线的andrew tate这样的人,今年能不能看到andrew tate进监狱。 |
|
第三集心理咨询太恐怖了,心理咨询师几次都在移情的边缘试探,最后杰米那句“你喜欢我吗?不是男女那种关系,你一点你喜欢我吗?!”真的让人喘不过气。父亲演的很好,第一集最后看到视频头一撇就止不住落泪,太克制了,我真的很怕他打杰米,但越往后看越无力。很喜欢女儿的设置,如果没有女儿,最后会弱很多。 |
|
一镜到底和第三集表演的厉害已经不用多说。这部剧的表达和出发点才是国内更少关注的部分:incel文化带来的厌女风潮如何影响了未成年男性,以及关于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规范,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成年人又能做什么。这是非常当下的故事。不恰当的类比是,我们会如何拍胖猫事件? |
|
ep1前半小时成熟细致的办案程序已经让我叹为观止,检查身体时镜头对准父亲而律师和医护全程背对让我瞬间头皮发麻。这一集以逮捕和问询为引,接入ep2青少年混乱的校园环境,教职工只是领领工资打卡上班,校领导能躲就躲保住饭碗要紧,而青少年在未经引导的性别观念和同辈压力之下早早进入厌女的成人社会。ep3利用雨滴和光线调动整场咨询的张力,13岁的小男孩面对成年女性只想实践自己的性魅力,对方不领情后生动演绎“无能狂怒”。这一集试图剖析渴望成为alpha 男的青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incel 。而ep4又转回父亲角色—有毒的男子气概是如何代际传递的。最后的台词引人深思,为什么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教育方式,男孩成为了厌女谋杀罪犯,女儿却具有同理心并能看清真相。 |
|
拍得很好,四集短小精悍,每一集从不一样的侧重点来看这个事件,案子很清晰直白,第一集就解开了,后面三集的内容是在探究什么造成了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小男主Owen Cooper演技超绝,尤其是第三集全程和心理医生的对手戏看得我毛骨悚然。一镜到底也就第一集开始有意识地去注意了一下,完全融入剧情之后,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推荐! |
|
总体来说就是非常typical的incel犯罪录。但是我对这类人的心理研究实在是不感兴趣。
有incel会看这种剧然后悔改或者被感化吗?还不如指望他们直接去死。 |
|
成熟的女性治疗师也会对一个13岁的incel感到恐惧,而这份恐惧能越过屏幕。 |
|
就是这么一个胆小尿裤子、满嘴谎话、控制不住情绪、自以为是的懦夫却能拿起刀捅一个女孩七刀 |
|
四集一镜到底四个视角四种叙事,一如既往细腻英剧。评论区有条内容是找女孩子们的错为男孩说话,看半天算是白看真是又照进现实了。 |
|
忍不住想社交媒体时代到底要怎么教育/保护小孩啊 |
|
太好看了。顺便在此为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鼓掌,顶级文艺工作者像预言家,准确预判未来社会哪个关节会得风湿。书出版于1982年,早在电视年代,社会就注意到了儿童逐步成人化的趋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终于一切成真,他以稚嫩的脸烦恼着大人的烦恼,说的大人的话,犯着大人的罪,甚至比大人还更会操弄人心,在不懂得收敛恶的年纪,一群在混沌中到处寻找模仿对象的儿童,互相涂抹。第四集把镜头对准家庭,是要把那份怒气归还于遗传,可是这个时代是,即使在家学会了蛙泳,走出家门是大海。再一次为澳大利亚颁布的16岁以下禁止使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鼓掌。 |
|
这部充满现实质感的英国影片以密集的对话织就社会议题光谱,既探讨青少年身份认同危机(男性气质焦虑、容貌自卑、异性关系困境),又直面非自愿单身文化、复仇式色情传播等当代症候,更将镜头刺入校园霸凌与持刀犯罪率攀升的社会创口。影片最富张力的处理在于心理咨询场景的双向解构——从业者恪守非评判原则却突破程式化应对,通过呼吸调节构建专业距离,以柔性的对峙叩击少年心防;少年犯Jamie则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对父权的偶像崇拜与对咨询师的移情渴望相互撕扯,原始的道德感与暴力冲动持续角力,在"不够男子汉"的自厌与异性认可需求间痛苦摇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长达一小时的心理咨询长镜头,素人演员虽在情绪爆发戏码稍显生涩,却精准捕捉到角色孩童式的脆弱感,当那句I'm ugly撕裂银幕沉默时,青春期创伤的集体共鸣已然达成。 |
|
toxic masculinity |
|
差点被评论区一水的一星骗了,其实拍的很不错,一镜到底确实让人很沉浸,尤其是前两集,完全不想快进。第一集还蛮吸引我的,很适合法学生看hhh,展现整个办案流程,其实也在展现程序正义到底是怎样的。第三集很吓人,代入心理学家我被13岁孩子吓得不轻,真的想打人(小男孩演技不错)。这片其实不是悬疑,不是犯罪,其实就是展示当今的青少年变成了什么样,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决定成为父母,说不害怕是假的,看着还不满一岁的女儿,我希望未来世界能对她温柔些,当然也希望她自己足够强大勇敢。 |
|
一直就觉得teenager太危险,对自己和他人都是。 |
|
问题明显的未成年犯罪剧,首集重点全部放在了警务办公流程上,更像是科普伪纪录片,对于熟悉警务类型片的观众来说,内容琐碎知识基础太过入门,首集有效戏份预估不到15分钟,没有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少年、家庭关系或者悬疑破案,视听上硬伤不少,刻意的一镜到底有人说沉浸感强,我觉得很拖沓也不必要,表演上小男孩没有达到童星演技中位线,除了流鼻涕和假哭啥都不会,反转也算不上真正的剧情波动,剧集有意义没实力,有好心没才华,水准低于英国电视台罪案剧平均水准,盲猜是一部电影改编成了四集短剧,但外网评分极高,大家自行斟酌。 |
|
剧组里有一个傻子都拍不成这样 |
|
前三集牛逼,第四集拉低了全剧得水准,万万没想到用了整整一集替杀人犯家庭卖惨,明明第一集女警还说“什么都关于杰米,受害人消失了,真让人厌恶” |
|
里面小演员真的演的好好,让我思考 他这么小是怎么这么精准的揣摩到这个角色的?
里面第三集当他站起来面对比自己大很多岁的成熟女性时,我居然感受到了一个来自 13 岁小男孩的压迫感...
结尾有种说不上的泄气感 |
|
屌丝心理:你都被所有男人唾弃了,我看上你是你的荣幸,别不识抬举。一个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承认的小屌丝的失控。以及一个从小被父亲打大,所以绝不打儿子的父亲,殊不知养孩子不仅仅是“不打他”这么简单。小男孩演技真的厉害哦!第三集很精彩。 |
|
竟然看到了一部一镜到底的剧,这是怎样的野心?激烈躁动的开头,复杂浓稠的中部,隽永清冽的结尾。第一集看到《火线》般的纪录感,最后一集看到法哈蒂般的平静的内爆。提出巨大的拷问,但拒绝给出答案,这是非常高级的处理,没有人知道孩子残忍之举的动机,那是人的一念一闪,人们总是希望万事都有逻辑,但真相往往混沌一片。 |
|
一镜到底与真实的“发生”等时长,仿佛在邀请你在场。该怪谁呢?“有毒的雄性气概”通过父系传承,如病毒般自我复制。会吓尿裤子的小屁孩,在还未学懂“做人”的年纪,就已被迫进入丛林(学校可不是什么花园乐土),依照性别角色所规训的方式去成为“男人”,内化弱肉强食的法则,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无法正视和处理情绪,无法进行愤怒管理,个个患上述情障碍,将哭泣与倾诉等正常的情绪表达视为懦弱无能,甚至阉割了“谈心”这项功能,习得了物化女性,建立和维护所谓“男性自尊”的方式就是攻击+征服,将自尊受挫的屈辱化为暴力来宣泄。一个“坏孩子”的生产过程中,请父母不要假装无责,仿佛怪胎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可惜可叹现实中,大多数父亲都不会讲出片末那句“对不起”。就如那位警探,对儿子遭受集体霸凌从而厌学逃学的处境,如此的无知无觉。 |
|
第三集太牛了 节奏真好。杰米走了之后我也喘了口气。女生演技太好了,镜头推进她的脸,身体细微的呼吸感以及表情情绪把控很好 (监控室里的男的给人很不安。) |
|
“她失去只是生命,而他失去却是自尊啊” |
|
最后一集封神。是最普通不过的人间至悲之情也是最难演绎。 |
|
演技和呈现都很牛,看完觉得这个社会的男的完了,无药可救 |
|
I am just 13. Are you scared of me? 仅仅一个13岁的少年,当恶意在他脸上蔓延开来的时候,我像那个治疗师一样,坐在椅子上无法动弹。 |
|
一镜到底确实有点噱头了,但也确实增加了临场感。不过,首先还是主创自己嗨吧,毕竟过程很过瘾。同时,对演员表演也是巨大考验,尤其第三集两个演员基本就是封闭空间对话戏,非常精彩。其实首先还是剧作厉害,信息量非常大,切片与视角切换也很有心思。其实是没给出答案的,因为,也无法给出答案,更重要的还是,观众如何去接受和反馈该剧在自己内心的投射。 |
|
越上岁数越不喜欢炫技之作,越能理解质朴真诚的珍贵。信息量很低,感觉是90分钟的电影硬切成一部剧集,尤其第一集有效信息只占时长的10%以下。从刻意的一镜到底,到第三集刻意的对话戏份,充满了对戏剧表现形式的追求,而非润物细无声似的展现。我知道这是一个用力过猛的时代,但真的理解不了为什么大家这么吃这一套把这一部推到这么高分这么火。 |
|
专属于Gen Z时代的校园困境 校园里的哪个孩子不在煎熬? 比起他们的前辈 更多混乱的信息混入 让本就还没发育的辨别能力减弱 再加上不成熟大人扮作成年人出现在身边 虽然看起来是保护者的姿态 但本质里还是不成熟的孩子 面对另一个孩子的困境 他们都不曾被解答 又怎么能给更加混乱的一代引领呢 |
|
犀利的英剧,通过一桩案件剖析青少男沉迷 incel 厌女文化的现状,一镜到底的拍法极具沉浸感。
我特别喜欢第一集那种 「完整呈现警方抓捕-收监-审讯少男嫌犯」的拍法,细致到近乎纪实,影视剧里很少见这么完整的办案流程。
第三集的心理咨询戏太强了,仅仅是一个房间里二人的对话,就让人看得喘不过气。
唯一不太喜欢的是第四集用了爹的视角,我更想看姐姐的视角。她作为女性+未成年+在校生,所遭遇的一定比爹更复杂。
(ps:剧中用冷峻的视角来呈现少男嫌犯,豆瓣的人却开始心疼他了,真讽刺。还有人记得那个逝去的女孩吗?) |
|
最大的感受是你对世界的腐烂已经有了一种大家都是温水中的青蛙的认知后,它的另一面丢出来依然像炸弹一样震撼。所有人都在赞美小男孩在第三集里封神的演技,但我只为女心理师的遭遇忐忑不安,无论是监控室里猥琐自说自话的男工作人员,还是写报告的13岁小男孩,他们向她投射的评估、挑衅、侵犯都是如出一辙的。这一整集,还有第二集学校里满是青少年的环境都让我窒息,观剧过程仿佛呆在毒气室里。就好像精明冷静的警长对儿子的校园生活意外地迟钝,而我却能从第一通电话里就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在遭受霸凌。当懂事的儿子向他科普每个颜色的emoji代表不同意思,我又想起前阵子掀起讨论的厕所文化,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谐音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字。我们为什么会在温水里看到炸弹,因为世界一边腐烂,一边也在变得陌生。 |
|
很好看。 男权社会的有毒男子气概对男孩和女孩的迫害。 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不是少数, 和一个女孩子拉了手就默认属于自己,离婚了分手了还要缠着前任激情杀人, 本质上就是没有把女性当成人,只是自己的财产or所有物,那又有什么反抗和拒绝的理由?男主爸爸很努力减少家暴对他自身的影响了,但还是把骨子里的暴力基因遗传了下去。 这个社会确实不适合养育孩子。 很窒息。 |
|
每集都是一镜到底,演员底子硬配合好,没一个掉链子的。调度走位和群戏表演让人沉浸其中,目光从一个人转向另一个,体验他们的情绪。围绕未成年杀人事件展开,探讨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智的影响。四集也是四个序列,分别从警察、学校、心理学家和家庭维度进入,让故事有了多面性。第三集的盘问很出挑,关于家庭的最后一趴也相当感人。咱国内要是拍这种剧,肯定得最高检影视坐镇了。 |
|
在第三集的结尾准确预言了incel最经典最毛骨悚然的那句“DO YOU LIKE ME?”四集里的每一集,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剖面依次展现了这个案件的四个维度——法治系统、教育环境、个体内心、家庭情况。incel是结构性成型的,这里面没有一个环节是无罪的。你看这眉清目秀的小男孩,怎么就突然烂掉了呢?其实处处都有答案,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毛孔里。 |
|
太沉重…我以为我上几次班之后钢铁泪腺已经变得更坚强,但最后父亲在星空纹路的破碎壁纸房间里给小熊玩偶掖被子,并对着它说“I‘m sorry, son.”的时候还是破防哭了。
感触深刻的几点:1、女警说她讨厌的是人们将一直站在犯罪男生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没人会记住这个被害的女生。
2、从妈妈和爸爸的互动中看得出来,他们的沟通模式如此和谐,就算有争吵但不会把火引到对方身上去。大概理解导演想要跳出“杀人犯的家庭一定非常不幸”的窠臼。所以家庭这一段对我来说格外动人,也格外揪心。
3、心理咨询师那一段断断续续的雨声,超级压抑,效果也很好。
4、到底该如何教育和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
|
第三集好厲害。 |
|
当成人世界还在用“叛逆期”标签简化问题的时候,“暗语暴力”和“数字代沟”已经重构了犯罪形态。这部剧真的不仅仅是关注青少年脆弱心理,也算是对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控诉:每个点击、每个移开视线的瞬间,都在为下一场悲剧蓄力。
四集分别对应司法程序、校园扭曲生态、个人心理剖析和家庭“爱但无能”的废墟,悲剧的诞生是系统的“合谋”(?
拍摄风格还得是英剧那股冷峻的写实味儿。每一集都是无剪辑的一镜到底,很多流动的镜头看的时候就觉得很震撼(当然也结合了特效),让观众直面每一个窒息的瞬间。第三集谈话时密闭空间的冷暖色调的转换也是教科书级别的镜头语言运用…
Owen Cooper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审讯室的情绪变化、生理性恐惧的颤抖,心理谈话时情绪的断层转换,每一场都是细节满满…查了一下完全是新人,怪物级别的天赋吧… |
|
几场戏都很好,不愧是戏剧大国一镜到底确实能打,但故事却越看越气人!!!女孩裸照在网上被泄漏男主想趁虚而入做男票小算盘失败在网上被嘲,于是跟踪女孩将其乱刀捅死。死去的女孩和杀人的男孩同样都是网暴受害者,但男孩竟因追求被拒绝被嘲笑而杀人。。。前两集半一直以为男孩是肯定是遭受多么离奇的社会压力,多么过分的校园暴,或多么变态的网络诱导才杀人,甚至难道真的不是同一人?最后的事实令人失望,多么幼稚无能低劣的动机啊。。。。就这样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甚至有点自恋型人格的反社会少年还需要拼命归因学校归因父母归因互联网?最可气的还归因被害女孩?WTF?!精致的空泛,装裱的贫乏,给情绪极端的反社会开脱,这样视角老套的本子只配做演员的表演练习。(两星演员辛苦分) |